《邊陲》電影美術場景特展系列講座|【戰火下的花蓮:1940年代的記憶與光影】葉柏強
日期|2025.10.04(六)10:30
映後座談|葉柏強
側記撰寫|黃靖文 攝影|Mumu Kao
今年夏天,花蓮影視基地推出「片場誕生術」課程,導演沈可尚、美術指導蔡珮玲與質感師陳新發攜手帶領學員完成短片《邊陲》製作。本片以1945年花蓮大空襲為背景,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歷史場域中重現當時的時代風貌。作為《邊陲》電影美術特展系列的一環,映後座談特別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葉柏強老師,帶領觀眾從視覺與歷史的交織之處,回溯至1940年代的花蓮。
|戰前花蓮的現代化輪廓
葉柏強老師以一幅1935年(昭和10年)日本畫家繪製的花蓮市鳥瞰圖作開場。這幅圖為始政40周年博覽會所繪,展示了當時花蓮的都市規劃樣貌。他說明,這種鳥瞰圖是日本獨創的地圖形式,記錄了花蓮從清末荒蕪的港街轉變為日本殖民時期現代城市的樣貌。圖中可見花蓮市核心區域──和平路、重慶路、城隍廟與花蓮港酒廠,顯示自1910年代起推動的市區改正計畫如何將花蓮打造為規劃完善的城市。
1930年代,花蓮以觀光與金礦開採為經濟支柱。太魯閣的砂金與蘇花公路的開通,使花蓮成為日本宣傳焦點。《花蓮港小唄》歌詞以四段描寫臨海道路、太魯閣峽谷、北埔高爾夫球場與吉野移民村,反覆唱著:「新興的花蓮港,充滿了希望。」葉老師指出,此歌不僅作為觀光宣傳,也反映日本殖民政策下花蓮現代化的雄心。
花蓮港興建過程尤為關鍵。從最初的江口突堤,到1939年主港第一期工程完工,標誌花蓮逐漸擺脫依賴小船接駁的困境,朝真正港口城市邁進。
|戰火籠罩下的花蓮記憶
進入1940年代,葉柏強引用楊牧散文《戰火在天外燃燒》及《接近了秀姑巒》,描繪戰爭對花蓮的衝擊。楊牧描述初期戰火尚未燒及花蓮,陽光仍在竹籬與木瓜樹間嬉戲。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升溫,花蓮身為日本南進政策軍事基地,成為美軍轟炸目標。自1944年起,B-29轟炸機密集空襲花蓮,港口、工廠、車站與學校遭受破壞。葉柏強展示美軍空襲地圖,顯示花蓮因工業與軍事價值成為轟炸焦點。
最震驚人心的是1944年10月13日,美軍對溪口附近疏散火車的掃射。葉柏強援引花蓮縣誌與楊牧文獻,該列載滿平民的火車遭機槍掃射,造成慘重傷亡。楊牧提及一位同學母親罹難於此,倖存者皆終身帶著傷痛。葉老師補充,他聽聞一名音樂老師的父親因屋頂晾晒白布被日軍誤以為是情報標誌,實為晾尿布的誤會,這些故事折射戰爭的荒謬與平民的無奈。
此外,講座分享了花蓮40年代都市傳說「紅毛女」的故事。她因喪子打擊精神失常,戰時在花蓮街頭流浪,喝水溝水、撿剩食為生。戰後媒體報導她的遭遇,甚至傳出美軍有意「購買」她進行研究,引起當地不滿,其家人終將她送往玉里榮民醫院療養。這故事不僅揭示戰爭對個人的摧殘,也反映當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態度。
|從戰爭陰影到和平曙光
講座尾聲,葉柏強引用楊牧《接近了秀姑巒》中對戰爭結束的描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花蓮市民集合於花崗山運動場,聆聽「玉音放送」。楊牧於鄉野聽到「太平了!」的呼喊,感受到戰爭結束的震動。葉老師談及《邊陲》場景設計,防空洞與遮光布呼應《悲情城市》開場揭黑布的畫面,象徵黑暗過後的光明到來。
他也提起花蓮戰時特殊地位。作為日本南進基地,花蓮先後關押多位戰俘,包括美軍少將溫萊特,這些戰俘自高雄港移送至花蓮憲兵隊營區,部分因環境惡劣病逝。這段被鮮少記錄的歷史,卻是花蓮難以抹滅的印記。
|歷史廊道中重塑對話與認同
電影場景如花蓮港與火車站,參照片山寫真館繪葉書與美軍地圖,用心還原歷史氛圍。這些視覺再現承載著戰爭的集體記憶。葉柏強指出,楊牧筆下的白燈塔曾是花蓮象徵,卻戰後遭炸毀,彷彿有意抹去歷史痕跡。透過《邊陲》,觀眾重新凝視這段被遺忘的過去。
戰爭記憶如何影響當代花蓮人的身份認同?葉柏強分享,老一輩深受戰爭創傷影響,如他的外公曾赴南洋參戰,返鄉卻遭逢母親病逝悲劇。這些個人故事與《邊陲》場景相互呼應,讓觀眾在歷史光譜中尋找自身定位。葉老師強調,電影與講座猶如一座橋樑,讓觀眾在光影與對話中重新思考花蓮歷史與自身連結。
|光影裡的歷史回眸
《邊陲》以1940年代花蓮為背景,透過電影美術與文史講座,引領觀眾穿越戰火陰影,回到那個既現代化又動盪的時代。葉柏強借楊牧詩意文字與歷史檔案,描繪花蓮從新興港口到戰火焦點的轉變。講座結尾引用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提醒觀眾唯有站在光明中,才能看見歷史的真實色彩。
《邊陲》不僅是一部短片,更像一份邀請——邀請觀眾在光譜之間尋找屬於花蓮及自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