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楊元鈴「以影像拼貼,思辨記憶的旅者-克里斯·馬克」座談
日期:2022.09.24 14:00
座談者:楊元鈴
側記:張志宏
日期:2022.09.24 14:00
座談者:楊元鈴
側記:張志宏
9/24下午在放映完《堤》跟《日月無光》之後,邀請到曾任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之編輯與節目策劃的 #楊元鈴 來為我們分享「以影像拼貼,思辨記憶的旅者-克里斯·馬克」。
▮ 用閱讀文學的方式來觀影 ▮
元鈴提到在觀看Chris Marker的電影時,建議大家不要用傳統觀看電影的方式來觀影,而是用 #閱讀散文文學 的方式,因為我們在閱讀文字時比較不會太要求一定要給我們答案,而他的電影就是如此。
Chris Marker會一直在電影中提出反覆質疑、反覆對話,把問題丟給觀眾,不給你傳統觀影,他講的任何話你都要提出反駁,他是這樣想,那觀眾不一定要這樣想。
▮ 燒腦:觀眾的自覺思考 ▮
用這樣的方式再反過來想《日月無光》,Chris Marker不斷丟問題、不斷讓我們去思考,他讓觀眾重溫,又再讓觀眾強迫跳脫思考邏輯去思考。他拍電影要讓觀眾醒過來,不要只聽導演怎麼想,而是觀眾的自覺思考在哪裡?
電影就是導演意志的表達,有些觀眾會對於影像的複雜性感到焦慮,但是就算當下沒有看懂、沒有理解也無所謂,觀眾要拉出距離,不要沈溺其中。
▮ 紅在革命蔓延時的左派爬梳 ▮
Chris Marker具有相當深的政治敏感度,元鈴特別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紅在革命蔓延時》,導演非常縝密地爬梳左派思想的革命,這部片有點像是考前大補帖,讓你能快速認識左派歷史,尤其台灣人的世界觀相對比較狹隘,常常只關注對岸或關注台灣人是什麼,在他的電影中,你會知道,如果你要界定自己是誰,你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的脈絡裡,甚至是人類歷史的脈絡裡,才能更跳脫、更寬廣地觀看他的作品,也反思自我。
▮ 堤:時間旅行的先行者 ▮
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堤》這部片,除了連動影像,裏頭還有時間旅行的概念,以及虛幻未來的歷史。觀眾在看這部作品時,可以思考成是「#精神或時間的公路電影」,這部電影表面是科幻,但實則在人的精神與內在的探索;這部電影的故事邏輯是關於時間的悖論,因為最後一幕的死亡跟童年那一幕的相連像是個永遠走不出的圈。
當時50-60年代,關於時間旅行的概念是很少的,而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基本還是線性的,有起點跟終點,但是在《堤》裡企圖打破這件事。元鈴也有特別分享《未來總動員》這部電影,其中的創作概念就是來自於《堤》,觀眾在裡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電影」跟「通俗電影」的差距就很大(在《未來總動員》還可以看到很年輕的布萊德彼特)。
▮ 貓成為一種永恆的象徵▮
Chris Marker很愛貓,他是貓,貓就是他,在《#巴黎牆上的貓》裡,這隻貓是真的出現在巴黎的牆上,貓彷彿見證法國跟巴黎文化的重要時刻,像是五月革命、六八學運,貓成為一種永恆的象徵。
如果觀眾先看過《巴黎牆上的貓》再去看《紅在革命蔓延時》,會比較好進入,因為《巴黎牆上的貓》的法文片名指的是咧嘴笑的貓,《紅在革命蔓延時》在法文片名指的是不咧嘴笑的貓,《紅》的創作模式是比較哀嘆的,這種對照在Chris Marker的作品中非常有趣的。
▮ 用非仰望的方式來拍塔可夫斯基 ▮
在《#塔克夫斯基的一天》中,他在拍這部片時,不同於其他人拍塔克夫斯基的仰望,他讓塔克夫斯基從神壇上走下來,讓觀眾看到受困的創作靈魂怎麼樣獲得紓解。透過這部片不只看到塔克夫斯基,也看到克里斯馬克。
▮攝影機鋼筆論與論文式電影 ▮
因為有「#攝影機鋼筆論」,才有法國新浪潮,後來才會有台灣新電影。
元鈴分享以前台灣電影有二秦二林、健康寫實電影等,這些用類型創作的電影裡,導演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電影是集體創作的產物。而攝影機鋼筆論,把導演視為電影創作者的概念,電影影像就像是導演如同文學家般用鋼筆書寫,裡頭有導演內心的思想,也有導演自己的語法跟語意。
Chris Marker的電影可說是「#論文式作品」,前面的話是為了要帶來否定,是為了要叫觀眾不要這樣想;所以觀眾在觀影時不要太相信他,保持閱讀的狀態,畢竟我們太習慣好萊塢電影式的無縫縫合,在觀影時覺得電影裡主角發生的事情會在我身上,太習慣就是要相信;影像有真實性,但我們要保持鬆散跟感知的態度,放掉自己的邏輯來觀看,才更能瞭解他的邏輯;而觀看後你對於這些元素的判斷是什麼,你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
元鈴最後用「#貓是永遠不會站在權力那一方」作為這場次講座的結語,也讓大家瞭解,當我們擁有自覺、自省能力時,就能夠看到事件的另外一端。
對Chris Marker還有興趣的觀眾,可以查 https://chrismarker.org/ 這個網頁,能夠更為瞭解一個創作者如何用一生去實踐自己的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