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21巡迴展 10.23-10.31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自1998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並設有三大競賽項目: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本次放映TIDF得獎片共10部作品,並選映華人紀錄片首獎影片《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作為本屆巡迴展之開幕片,並於聯映後進行座談與巡迴展影片介紹。

放映片單

巡迴開幕:Happy Valley+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 聯映

10.23(六)14:00

*本場次含香港紀錄片工作者語音連線映後座談

廖沛毅

始於英殖時期的街景建物,靜目注視著煙硝散去後仍勉力生活的我城居民。取自1980年代TVB港劇的喧鬧聲響,與此刻的吉光片羽衝撞又共鳴。籠中鳥禽、塗鴉標語與孤絕的公路天際,橋樑鋼索與港口船錨的幾何線條無限延伸卻也停留原地。以音畫佈署量測回憶與現實的變形,一首短促卻深情的城市奏鳴。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2019年7月1日,示威者們集結,要求港府釋放反送中運動的被捕者。當群眾阻止升旗典禮失敗時,絕望與憤怒升至高點,出現質疑和平抗爭的聲音;同時,另一派主張衝擊立法會的死諫者,則效法台灣「太陽花運動」,成功攻入大樓、佔領立法院。午夜時分到來,警方即將清場,暴力在深夜裡蔓延。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理工大學一役成為最慘烈的衝突。遭警察驅散的示威者撤退到理大校園內,被警方封鎖包圍,困在紅磚牆內,動彈不得。攝影機捕捉牆內的暴戾衝突,見證黑警的無情暴力,也對示威者的衝動、矛盾掙扎和血淚,有深刻的描繪。生活在極權統治下的人們,究竟何處可逃?

李承俊

一位北韓女子因病尋醫,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輾轉來到了南韓。她朝思暮想著在平壤的家人,但返回家鄉的期盼,卻在一次次的抗爭、訴訟與向使館求助中落空。日子一年年過去,她甚至見證了南北韓領袖握手破冰的歷史一刻。她不是所謂的「脫北者」,但南北韓間的政治情勢卻讓她回不了家。

10.29(五)19:00

南塔瓦.努班查邦

1962年緬甸軍政府成立,強制各少數民族緬族化,自此緬北陷入五十餘年的內戰。本片記錄一位緬甸撣族青年的故事,他與家人住在泰緬邊境一個主權未定的爭議地區,因為生活窮困又沒有身分,曾偷渡到泰國非法打工。母親過世後,他選擇加入撣邦軍,但不是為獨立而戰,而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和一張軍人證。

10.30(六)11:00

*本場次含映後QA影片

李哲昕

2011年,烏坎村民因土地被貪官非法變賣,挺身集體抗爭,以民主投票,選出抗爭領袖執掌村委會,誓在追討土地,成為中國追求民主的焦點事件。抗爭看似勝利,但多年後,問題依舊,新的政治風波不斷上演。導演以八年時間,聚焦多位核心人物,見證他們的迷茫與變化,與記錄這場失速急墜的文明迷航。

10.30(六)13:00

蘇育賢

H,印尼籍移工,從工廠逃跑後,仿造了一座具家鄉氛圍的工寮,收留差點被移民署抓到的R。那一晚,他的好友T帶著B來投靠他,沒多久,E也突然到訪。整座工寮擠滿異鄉人,他們分享晚餐,分享從工廠和僱主家逃跑的經歷、苦難的遭遇,飯還沒吃完,D也從螺絲工廠跑來;H的工寮塞滿了故事。

10.30(六)16:30

米可.瑞維雷薩

多年來,他與菲律賓裔母親已將躲藏視為日常,在美國的移民法律規範下,導演是一位「沒有身分」的移民者。他跳上火車,記錄自己一路從洛杉磯到紐約,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感的旅程。一路上,他躲避追查,避免留下任何資料,路途所拍下的影像配上內心自白,竟成了無聲者最有力的表述。

10.30(六)19:00

迦桑.哈瓦尼

1980年代中期的照片,兩名身分不明的口述旁白,拼貼出黎巴嫩內戰期間的「被消失」事件。導演以個人之姿,從街道上陳年的海報牆裡,尋找被人遺忘的肖像與歷史,但案發現場與不義遺址,皆已被新場景取代抹去。本片以圖像的掩蓋抹消刪除,質問影像中政治、哲學上的抹除,以及抹除裡被懸置的轉型正義。

10.31(日)16:00

*本場次含映後QA影片

洪子健

從2006年開始,導演多次用16mm攝影機拍攝一個超過70年的傷口。二戰時期,日軍731部隊在中國東北平民區進行細菌戰實驗,造成中國軍隊和居民大量傷亡。導演考察當地農民現況,探視731部隊倖存的老年人,他的視野不再只關注清算惡行和政治算計,而更專注凝視令人作噁的傷口。

10.31(日)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