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日期:2021/9/26
▯放映時間:13:30
▯側記:周明慧
▯攝影:張志宏
本次活動片單:《小小人大世界-大頭照》、《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
活動講師:周雅淳,「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粉絲頁作者,是一位長期深耕於性教育、性別教育及親子家庭教育工作者,亦是前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 倡議專員。
映後講座一開始,講者雅淳發現有些不到10歲的小小觀眾,看挪威語發音、中文字幕的《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可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她將故事從頭再說了一遍,讓大人、小孩都能以片中主角伊娃、托比等人的視角,再經歷一次北海的漁村生活。
城市女孩漁場打工去?!
每年一至四月是挪威北方巴倫支海的大西洋鱈魚季,在一些村落如Myre,切鱈魚舌是6至16歲之間的兒童、青少年的工作,這個季節他們會在工廠裡切魚舌賺取零用錢。生活在挪威都市的9歲女孩伊娃,在寒假到了媽媽的故鄉—北方漁村Myre,跟著媽媽幼年時的腳步,進行傳統「切鱈魚舌」的工作。以台灣的情況來說,就像台北小朋友到花蓮來找親戚一起生活那樣,會感受到城鄉之間的差異。而手切魚舌這樣與血水、腥味共處的工作,更是伊娃第一次經歷。第一天上工,她很害怕,不敢動手、坐在一旁。隨著時間過去,她雖仍害怕,卻持續到現場觀察,最後甚至在朋友與大人的協助下,慢慢開始著手工作。另一位年齡相仿卻漁場經驗豐富的托比,則是在沒有大人跟隨的狀態下,隻身與漁場老闆溝通、預支工錢,以達到他想要買船、開船的夢想。看著主角們這樣的發展,雅淳從「周遭大人對他們的尊重」為切點,帶領大家思考:「伊娃願意堅持下去、托比能獨自與大人斡旋,這只歸咎於個人特質嗎?我認為不是這樣,是整個環境裡的每個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使然,是尊重使然。」
當伊娃害怕的時候,周邊大人(工廠夥伴)不會過度鼓勵或逼迫,尊重她的時間、空間感,讓她決定自己舒服的位置、慢慢觀察。待她主動想融入時,再給予適當的協助與教導,讓她學會自己安全地使用刀具、開始工作。托比亦如是,大人尊重他的主體性,不是一定要透過大人,才能面對這個世界。對比台灣的教養現況,雅淳觀察到目前大眾希望「父母」給小孩多一點時間、空間,但我們的「整個社會」尚未真正願意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與空間。
兒童工作背後的支持:制度面
然而雅淳也提醒,我們看見挪威兒童有如此自由工作的環境,也要看見背後政府保護孩子的工作制度。在台灣,政府規定15歲以前不能做任何工作,不能領薪。在挪威則是相對彈性,適齡兒童到政府認證的職場工作,是可以抵免上學時數的,讓兒童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也以不同身份參與社會。簡言之,挪威在兒童工作制度上的規定是嚴管大人(例如是否提供安全、合乎規定的工作條件等),而不是限制小孩。
北海漁村Myre與花蓮的距離
這部片的場景與花蓮距離遙遠,但是連結其實可以很深。雅淳長期居住花蓮,觀察到花蓮小朋友比都市小孩多會的一些技能:下田幫忙、照顧弟妹等等。這些通常都不是家長或學校會稱讚的技能,反而會督促學校功課要好才行。透過這部片,我們可以有所省思,鄉下小孩也會很多都市小孩不會的技能,就像片中航海、在工廠割魚舌等等,我們是不是能看到這些技能好的一面,讓孩子知道這些也是他們的優勢,也是可以好好運用的專長。
講座最後,一位帶著兩位孩子來看電影的觀眾回應道,她很喜歡挪威這樣很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台灣很不一樣,這也是她一向認同、努力的方向。主持人李珊則回應:「透過這部片與雅淳的分享,更能理解孩子與家長在外面對的社會眼光。鐵電也一直在努力,想讓這個中規中矩的觀影空間,成為更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放鬆、同樂的地方。」